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全站搜索

“京派画家”侯长春——王麓平

 二维码 182
发表时间:2021-06-09 10:39
文章附图





侯长春600.jpg



侯长春1929——2003)   满族(侯佳氏)


幼年从师赵梦朱先生学习没骨花卉,王仲华先生学习工笔人物。1946年参加中国画研究学会。194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从师卫天霖先生学习西画。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一生致力于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的研究,中国传统题材的创作。擅长人物、兼修花鸟、山水及书法。五十年代曾从事连环画、插图的创作曾获奖。七、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并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代表作有组画《水浒人物》《旧京识往》《释迦圣迹图》和《杏坛讲学》《子在川上曰》《卖炭翁》《师墓习射》等,并接受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奖励。



曾任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创始人之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5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北京地区代表,

1979年被当选北京市第四届文联代表,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


1979年《伯乐相马》入选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

1980年《水浒人物》入选“北京一东京都友好展” ;

1980年《水浒人物》组画,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杭州)

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文艺作品甲级奖;

1989年北京市美协在中山公园举办《水浒人物》专题展;

199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画册《旧京风情》;

1999年7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侯长春美术作品展》;

2001年春节期间,应邀在炎黄艺术馆展出《旧京风情》组画200幅;

200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画册《水浒英雄赞》;

2006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策划开发《老北京风情》纪念封;

2007年北京文史研究馆出版《侯长春人物花鸟画集》。

2008年《老北京风情》纪念封入选奥运会特别礼品;

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画册《画说老北京》;

2012年应澳门美术家协会、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邀请

在澳门举办“《老北京风情》侯长春作品展” ;

2015年北京文史研究馆举办《侯长春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由北京文史研究馆举办“侯长春先生艺术研讨会”;

2017年由北京文史研究馆、北京出版社出版《侯长春画集》。






“京派画家”侯长春

——王麓平



IMG_20210616_121617_edit_345918118697217.jpg

侯长春,王麓平夫妇


一、生于老北京的家庭,有着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影响

侯长春出身于久居京城的满族正红旗家庭。祖辈在清朝时曾是个文官,生活比较殷实,家中有许多藏书,侯长春还不识字时,就对家里带绣像的《水浒传》爱不释手,经常和他的三哥比赛背诵一百单八将的姓名和绰号,正着背,倒着背,比谁背的快、背的准。此外,还经常听奶奶背“三字经”,讲三字经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传说。这些美好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侯长春的外祖父家是书香门第,祖辈精于书法、篆刻和碑帖收藏。曾出现过多位收藏家、书法家、篆刻家。外曾高祖刘铨福是甲戌本《石头记》的收藏者,是第一位研究红楼梦的人。舅舅刘博琴是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曾为毛泽东主席治过印章。侯长春和三个哥哥都遗传了外祖父家的基因,擅长绘画、篆刻和老北京的工艺制作。


侯长春 曹霸画马66x132-t.jpg


《曹霸画马》

132cmx66cm




侯长春 画龙点睛65x65-t.jpg


《画龙点睛》

65cmx65cm




二、“京派” 画家的启蒙,奠定了研究传统绘画技法的人生的追求

侯长春的艺术基因,四、五岁时就突显了出来。五岁时就能专心画画,而且画的“判儿”在左邻右舍小有名气,端午节邻居纷纷上门求“判儿”。奶奶讲的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还有《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都是他平时笔下的“创作”内容。但因为家境贫寒只能用滑石在屋子里地砖上练习,手指肚儿就是橡皮,擦得手指肚儿结了厚厚的硬皮。


侯长春 太白醉写55x80-t.jpg


《太白醉写》

80cmx55cm



上中学时因为他太痴迷绘画,父母省吃俭用,节俭下生活费为他拜师,老师不仅只收很少的学费,反而经常资助一些纸、笔,颜色等。侯长春14岁时拜师于“京派”画家赵梦朱先生名下,正式按部就班学习工笔人物、花卉的表现方法。之后又拜师“京派”画家刘凌沧的学生——专攻仕女画的王仲华先生,学习工笔人物的表现方法。这个时期侯长春如鱼得水,在两位恩师严格、严谨的指导下学习白描、设色。勾线、晕染、三矾九染、开脸、丝毛……等技法,跟着老师走上了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道路。期间临摹了大量老师的仕女、花鸟画的练习稿,为日后继承、发扬传统工笔重彩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跟着老师走上了“京派画家”的道路。两位老师娴熟的绘画技巧,使侯长春受益匪浅。后来能够在工笔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取得一些成就,是与两位恩师的教诲分不开的。

赵梦朱先生在侯长春17岁时,举荐他参加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中山公园董事会参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在董事会欣赏到许多名家的作品,还能当面请教董事会里的老先生。当时因为条件所限,展览作品的画框只能立在地上,所以要想看清楚作品只能蹲在画前看,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在学会能够聆听观看名家的演讲、示范,每次都要从安定门步行到中山公园去参加活动。


侯长春 二祖调心图56x68-t.jpg


《二祖调心图》

68cmx56cm




侯长春 达摩渡江图66x134-t.jpg


《达摩渡江图》

134cmx66cm



三、透过西画认识世界,为兼容西方绘画奠定了基础

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1949年侯长春没有选择地考入免学费的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师从卫天霖先生学习西画。侯长春在这里眼界大开,发现了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一样的艺术世界、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素描、色彩、构图、解剖等等全新的艺术概念与形式,激发出对这个新鲜世界极大的兴趣,他经常不休息,一直守在画室里苦练基本技法。一次侯长春用线描形式写生人物,引起了卫先生的注意,从此卫先生格外关注这个不善言辞的学生。在北师大学习期间,他受到卫天霖先生严格的指导,从造型基础的训练,到现代艺术观念的培养,都对侯长春日后工笔画创作中兼容西方绘画所长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毕业时卫先生本想留侯长春做助教,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终成为师生间的一件憾事。卫天霖先生去世后,侯长春创作了《师墓习射》来表达对恩师的纪念。


侯长春 芙蓉双鲤50x100-t.jpg


《芙蓉双鲤》

100cmx50cm



侯长春 墨龙 68x136-t.jpg


《墨龙》

136cmx68cm



四、两个美术创作高峰期及中西方绘画兼容的个人风格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李松先生曾经总结,侯长春有两个创作高峰,一个是五十年代,另一个是七十年代末期以后:

1、 第一个创作高峰期——五十年代(以插图、连环画为主)

侯长春上大学期间就开始进行插图创作,曾创作过大量插图作品,如《黄泥岗》《李逵接娘》《大破连环马》《古代农学家的故事》《天桥史话》《老北京丛书》等。1956年,他创作的中国民间故事插图《宫蛙》,获得北京市青年美展插图三等奖,并入选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

侯长春五十年代还曾从事连环画的创作,代表作有《铡八王子》《秦皇入海》《谢瑶环》《关汉卿》等。

之后,为了提高对中国传统工笔绘画艺术形式的认知能力,更深入地提高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六十年代初经常到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临摹古代名家名画。曾临摹过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绘画,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绘画。从唐代的《文苑图》,宋代李嵩的《花篮》,到元代任仁发的《张果老见明皇》,明代唐寅的《蜀宫四美》,清代扬州八家和任伯年的册页等。不仅临绘画,还临唐人写经小楷。几年的不懈的努力,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及艺术形式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侯长春 正气歌43x94-t.jpg


《正气歌》

94cmx43cm


2、 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七、八十年代以后(以独幅画创作、组画为主)

侯长春在七、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其中《水浒人物》《旧京风情》两部组画的出现,确立了侯长春在绘画界的位置,并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1979年创作的了《水浒人物》组画,在北京首届工笔重彩画展上露面,受到叶浅予先生的赞许,潘絜兹刘凌沧任率英等老一辈画家的鼓励,刘凌沧先生主动要求为《水浒人物》写“跋”。《水浒人物》54幅组画获得了北京美协甲等奖。这二十年里,他还陆续创作了组画《水浒人物》《旧京识往》《释迦圣迹图》《钟馗系列》等近三百幅,以及独幅画《卖炭翁》《师墓习射》《曹霸画马》《杏坛讲学》《子在川上》等。


侯长春 完璧归赵58x90-t.jpg


《完璧归赵》

90cmx58cm



侯长春 杏坛讲学57x86-t.jpg


《杏坛讲学》

86cmx57cm



《水浒人物》组画体现了侯长春人物画创作的高峰。画家在深入理解原著,了解一百单八将英雄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再创作,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绘画风格保持了中国工笔画特有的传统绘画骨法用笔、晕染等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构图、人物造型和动态借鉴了京剧舞台的写意和表演动作;因为是绿林好汉,所以袒胸露怀、捋胳臂挽袖子裸露肌肉变化的画面很常见,于是画家运用线条勾勒肌肉结构,其中融入了西方的表现形式等。这样收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从七十年代末到2003年,二、三十年的时间,除去教学工作任务以外,侯长春都是在搞创作。作品相继展出和出版,部分作品作为交流曾去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台湾等地展出。





侯长春的一生,是为了绘画艺术而来;是为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而来;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来!

他曾经说过:当我离开以后,人们因为我的作品而想到了我,我就没有枉来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