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侯长春
李松
画家侯长春的艺术生涯中有两个闪光的亮点,一是20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青年美展初露锋芒。二是“文革”之后直至世纪之交,创作进入盛期,在大量作品中,以《水浒英雄赞》和《旧京识往》两套组画奠立了他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和影响。
《师墓习射》
侯长春(1929~2003),字季彦,生于吉林长春的正红旗满族之家,后随父定居北平。和许多美术少年一样,侯长春自幼天性喜爱绘画。1946年,十七岁的侯长春参加北平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会的活动阵地,位于北海公园的来今雨轩,常举办画展和观摩活动,成为侯长春习画的重要课堂。
《女士四条屏》之二 《仕女四条屏》之三
107cmx35cm 106cmx35cm
绢本设色 绢本设色
令侯长春念念不忘的三位教他学画的老师是:专长仕女人物画的王仲华①。另一位是花鸟画家赵梦朱(1892~1984),梦朱先生1923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曾任评议,后来成为湖社画会骨干,长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后任教于北平艺专等校。1953年离开北京,任东北鲁艺中国画系教授。侯长春从梦朱先生习画时间当在此前五六年。作为人物画家的侯长春于花鸟翎毛也修养甚深,工笔、写意、没骨皆能兼擅,他在《岁朝清供》一画跋语中,感慨:“黄要叔精研富贵之笔,院体尚之,其与疏谈野逸之没骨法相并传习迨千年矣。至明清之际,写意大兴,而没骨之法自蒋廷锡、恽南田以次,为之者不多,今几绝焉。余今拟之,冀以倡其法之传焉。”由此可见其艺术修养和包容精神,这与赵梦朱等的影响应是分不开的。第三位老师是西画家卫天霖(1898.8-1977.3)。卫天霖是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的创建人。1920年留学日本东京川岛美术学校,从师藤岛武二,研习印象主义绘画技法,成绩优异,后入研究院为研究员。1928年回国,任北平大学造型艺术研究会导师、西画系主任、教授。1948年携全家投奔解放区,任教于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受命创建北师大美术工艺系,并任系主任。1956—1963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卫天霖对中国书画、民间美术深有研究,在创作中长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他的油画作品画风厚实、纯正、优雅,在肖像、风景、静物各方面都达到很高造诣。
《岁朝清供》
88cmx43cm
纸本设色
侯长春1949~195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受教于卫天霖和李瑞年先生。在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造型基础训练,并接受现代艺术观念,对于侯长春后来兼容中西绘画之所长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956年,他所创作民间故事插图《宫蛙》,获得北京市青年美展插图三等奖,并入选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
侯长春的艺术创作才能和传统线描功夫受到卫天霖老师的器重,想留下他担任助教,惜未能实现。
《师墓习射》
156cmx89cm
纸本设色
1977年,天霖先生逝世后,侯长春将失教之痛凝结为《师墓习射》一画,画的是民族英雄岳飞少年时习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周同去世后,岳飞朔望设祭于其冢,并习射于墓侧,以寄哀思。侯长春以此画寄托自己对老师的缅怀和告慰。
从北京师大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不少绘画人才。后来成为东城师范学校的高级讲师。由于他为人正派,与世无争,很受到师生敬重。
“文革”以后宽松的文化环境为侯长春铺开了新的创作天地,渐次进入艺术盛期。20世纪80年代,他画过不少工笔重彩人物组画,包括历史人物、文学故事、孔子出游列国、佛传故事、三大士等及钟馗故事,等等。在向题材多样化发展过程中,他逐渐将精力集中于《水浒传》人物和旧京风俗两个方面,他的艺术成就得到社会的客观评价。1979年9月,北京成立工笔重彩画会,潘絜兹为会长,刘凌沧被推选为名誉会长。侯长春与田世光、任率英、黄均、俞致贞等人同被选为副会长(先秘书长后副会长)。
1981年,《水浒组画》获北京市文艺创作甲级奖。
《释迦圣迹·牧女献糜》 《释迦圣迹·双林灭度》
132cmx66cm 132cmx66cm
纸本设色 纸本设色
他也是北京美术家协会一、二届理事。
1984年,他作为北京市美术家代表团成员赴济南,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他还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勤勤恳恳献身美术教育,化育后人,也是步赵梦朱老师的后尘,赵梦朱先生离开北京之前,1952年曾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师。
侯长春之家属于丹青世家,夫人王麓平和子女都从事美术工作,麓平先生是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如今已届高年,仍在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和培育教学人材的工作,薪火在传承。
《水浒人物》组画
侯长春的水浒人物作品初问世于1978年北京市工笔重彩画展,潘絜兹在文章中谈到对这些作品的印象:“觉得眼前一亮,它正是我所想的那个样子,远远高出前人之手。”
1986年5月在北京中山公园的兰花室展出《水浒》人物组画五十四幅,并就此对工笔重彩画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展开研讨,崔振国、刘凌沧、潘絜兹、任率英、王定理、刘福芳等人都参加了。刘凌沧先生很称赞这套组画,并主动提出,日后出版了,愿为它写序。
右起:刘福芳、侯长春、刘凌沧、贾克德、潘絜兹、郭慕熙、王淑华、鞏俊侠、王麓平
前左:郭慕熙、刘凌沧、潘絜兹;
后左:王淑华、王麓平、侯长春、刘福芳、贾克德
参加开幕式嘉宾刘凌沧、郭慕熙、潘絜兹、任率英、崔振国、鞏俊侠等合影
《水浒英雄赞》的“赞”,乃是侯长春2003年重病一度略有好转之时书写的,字写得端正,有功力,与画面相得益彰。
《水浒英雄赞》用了绣像的表现手法,他是给自己出难题,把自己逼上独创的窄路。
为大型毛主席诗词书画经典藏书创作插图创作
《只识弯弓射大雕》
许多水浒人物,在《水浒》中都由一串串生动的故事结构得有声有色,非常适合于戏剧表演和绘画表现,而作为绣像,就要通过每个人物的形象、做派,或具有特征性的情节、动作和少量的道具表现得令观者信服、接受。因传统绘画的要求就是要“写心”。
前人作品中的绣像形式表现《水浒》人物最优秀作品是明代陈老莲作的《水浒叶子》共四十幅。侯长春说对他启发最大的就是陈老莲的画:“一想起他画的手提人头阮小七的形象,总是使人一惊,为他的大胆想象而拍案叫绝。的确,不如是怎么叫他做‘活阎王’呢?我曾临摹了故宫展出的陈洪绶的大部分人物画,觉得他是想人之不敢想,画人之所未曾画,他的独运匠心,不落俗套的绘画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
《美髯公朱仝》
侯长春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曾沿袭《水浒叶子》的形象,只是两人画的美髯公朱仝都是朱仝肩背小衙内戏耍——那是美髯公被诸人设计逼上梁山的关捩。
侯长春在文章中讲了他对宋江、林冲、刘唐、白胜、杨林、燕顺、杨志等一干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和他在创作过程的构思与设计。他的经验是要避开人们所熟悉的形象,“因为这些形象容易被人认识,也容易被人抛弃” 。
潘絜兹分析《水浒英雄赞》成功的原因是作者自幼酷爱《水浒》,故事人物烂熟于胸,又能“广泛收集资料,从戏曲、年画、壁画、灯画、扇画、剪纸,以至三教九流的服饰、道具,无不留意。加上他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卓越的传统技法,因此画来得心应手,各个人物皆合乎身份,突出个性,栩栩如生。”③
侯长春喜欢京剧,精通音乐,曾为票友朋友拉胡琴登台伴奏,也通晓武术。王麓平在文章中讲起活闪婆王定六的形象,画家是把20世纪三四十年代耍江湖的、难度很大的“跳铁门坎”的动作加于其身,以突出那“通灵之人”身手的敏捷。
水浒人物若是全照书中写的去画也难,神行太保戴宗腿上绑上甲马能飞速行走,甲马是什么样子,谁能说得清?画家把戴宗画成俯身缠裹行縢(即“绑腿”)是可以说得通的。
画家力求真实,但也不拘泥真实。他凭借文史知识,尽可能使人物活动于宋代的生活环境之中,让观者感觉可信。“营造广厦千万间”的青眼虎李云,倚坐的巨大鸱吻是唐宋宫殿正脊饰物的典型样式,与故宫大殿上的同类饰物迥然不同。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两位作伪高手,背景用的是蔡京在赵佶《听琴图》上的题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与其傍的仿品一般无二,人物、书风皆与时代相合。
不失真,就能得到观者的认可。
但有些地方又不能过分苛求,侯长春水浒作品中有不少地方吸取了京剧的元素,他以京剧舞台上的“起霸”动作表现某些武将出身人物的八面威风,而画鼓上蚤时迁这名惯偷则顺手借用了武丑的扮相。
尽管水浒人物都上了“英雄赞”,但画家心中还是自有分寸的,对不同人物的是非评价与褒贬都寓于形象的塑造之中,如黑旋风李逵有不少事得到人们称赞,但他的鲁莽、爱惹事、肆意杀人,终归是草寇行径,出现于画面上的是那惹了大祸负荆请罪的“黑厮”。
《水浒传》中几位女强人,身份不同,性情各异,扈三娘美貌而英武,手捧盔甲,身披青色长袍,点出那是美人一丈青。而与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气度大不相侔。孙二娘口啣尖刀,活画出人肉馒头店女当家发自心底的凶狠。
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写各种人物之心。
老北京风俗写真
侯长春的北京风俗题材作品是不折不扣的京味文化,令人怀旧,也发人深思。
从作品题字年月看,主要作于1992到1997的六年期间,最后一部分作品完成于2000~2001年。
侯长春的旧京风俗画初以《老北京风情图》为题,1999年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共一百三十幅。同时展出他的中国画含《水浒英雄赞》和书法篆刻,是他七十岁的回顾展。
同年,编为画册,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01年春节期间,在炎黄艺术馆展出。之后他又陆续画了一部分,2008年,增为200幅,由王露平主编为《画说老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比之同类作品,侯长春下的功夫最大,内容最丰富,数量也最多。
以工笔重彩绘成的200幅作品,画中是富有情节的多人物活动。画家对内容、情节、人物动态和服饰、环境背景、各式各样的器物,乃至车子、背筐等都画得翔实具体,不是靠现场写生,而是凭借常年的目识心记,这多得益于他在中国画、插图、连环画等创作中练就的功夫。每件作品,他都有上百字的说明,是以工细的小楷写出的,有记述,有考证,详细说明那些事在当时生活中的状态,还记下摊贩走街串巷售卖时的吆喝声,于是,老北京的景象在观者心中真实了,鲜活了。
侯长春旧京题材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只是画事,而是画人。每个画面,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不是概念的,而是真实地活在那个年代之中,活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之中,有些行当入不了“三百六十行”,如缝穷的、卖支锅瓦儿的,本小利微,勉强以己之力维持生活,也帮助着别人,但不失做人的尊严。画家眼睛向下,想着的是老北京最平常的,但不应被忘记的人和事。
旧京风俗是很多人感兴趣的画材,侯长春之前,同类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陈师曾作于上世纪之初的《北京风俗》组画。金城为这套组画题“风采宣南”,点明所画的是当年北京宣武门和天桥一带作为北京近代文化中心的生活场景。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是一种粗笔随意的画法,有点像速写,他自称是“漫画”,意近“漫记”“漫谈”,王薳在题记中说:“北京旧为帝王都,典章冠冕成陈迹,唯民间风习未尽变易,犹有足资存纪,师曾能曲状其情,传神阿堵,使人如置春明,耳目恍接……”,叶恭绰称赞:“其此物连类伤今怀古之意,可触发于毫楮间。观者其以为《清明上河图》也可,以为《东京梦华录》、《武林遗事》之插画也可。”这些评价,也可移赠侯长春的旧京风俗组画。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组画三十四幅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内容也见于侯长春的旧京风俗组画。如拾破烂、乞婆、掏粪工、山背子、算命、玩鸟、磨刀人、卖烤白薯、卖切糕、卖糖葫芦、卖胡琴等,只是年代睽隔,相差了一二十年,两相参照,可以见出社会习尚的延续和变化。程康极重视陈师曾画的《乞婆》,称其“用心良苦”,侯长春画“缝穷的、剟烂纸的、换洋取灯的(火柴)等等,也‘用心良苦’”。侯长春画的撒纸钱、卖皇历、掸尘的、打更的、踩祟,乃至“午砲”、“火判”等,也早已成为陈迹,无人知晓了。
做为老北京人的侯长春,旧京题材作品与他早年生活的安定门地区生活环境有关。他自父亲染病后,家道中落,有很长时间住在安定门内北城根。那些耳濡目染的生活百态,也就成为侯长春创作旧京风俗组画丰富的记忆储存。侯长春把旧京题材作品涉及的年代界定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时当京津沦陷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时间,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也正值作者青少年时期。侯长春先生长我四岁,我们的经历相仿,但我是1957年以后才到北京的,他作品中讲的许多事对我是很新鲜的,不过在日伪统治时期,如“孔子拜天坛,五百当一元”的钞票,掺了草根树皮乃至耗子屎的“混合面”、市场上的“袖中的交易”等,我都曾见过。
侯长春画的有些儿童游戏,如“儿戏猫儿拿耗子”“校园游戏——官、打、巡、匪”“鸡毛鸡毛你看家”等,分明有着他和少年玩伴们的影子。还有“卖绒花、绢花的”“卖花样子的”。美丽的绒花、绢花让姑娘们爱不释手,花儿样子经妇女的巧手设计,幻化为多彩的绣品,把生活点缀得绚丽照眼。那些“卖泥模子的”,也曾让孩子们的童年多了几分乐趣和创造的喜悦。北京的庙会,是各行各业展示独家技艺的平台。侯长春对那些具有传统工艺美术特点的行当都画得很精细,流露出情不自禁的喜爱之情,如“卖风筝的”“画棚子”“卖灯笼的”“商店窗帘画”“兔儿爷摊”“捏江米人儿的”,有些后来已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往往已感觉不是原来的味道。风筝、年画等在北京有深远的根脉,曹雪芹有过《风筝谱》,画家马晋有家传制风筝秘技。捏江米人出现过面人汤、面人郎诸名师,在侯长春作品中尽量保存人们印象中的原汁原味。
他以“认真负责之药工”点赞以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如今连到大商场购物也要学会砍价,真不是好风气。
侯长春作品中有很多是北京五花八门的小吃业。北京号称美食之都,侯长春不画满汉全席,也不画谭家菜和各种珍馐佳肴,他所画的尽是老北京人平素喜欢吃、忘不掉的那些小吃、零嘴。
近读《北京文史》2016年第1期刘满来《老北京人的“碰头食儿”——北京小吃》一文,所谓“碰头食儿”亦即老北京人对非正餐的零食、茶食、小吃之亲昵而又形象的叫法。文中一口气用了侯长春《画说老北京》中的八幅作品作为插图,其中就有“卖杏仁茶的”“卖扒糕凉粉的”“卖豌豆黄的”“卖臭豆腐的”“卖酸梅汤的”“卖艾窝窝的”“卖茶汤的”“卖糖葫芦的”,皆属“碰头食儿”。由此也可见出侯长春这些作品在人们心目中已具有旧京民俗形象史的意义,及不可替代性。在《画说老北京》中各类小吃、零食之中仅豆腐一类,就有臭豆腐、卤煮炸豆腐、豆腐脑儿、豆汁儿、生豆汁麻豆腐等多种。说起豆汁可算得是北京名吃,甚至上了御膳。冰糖葫芦见于侯长春作品的就在三幅,品类、销售方式各不相同,除冰糖葫芦之外,还有《大挂山里红》,大长串的糖葫芦也还能在厂甸节日期间见到。侯长春画的吃食题材作品中也有永远上不得台面的廉价小吃,如“瞪眼食”“牛筋儿豌豆”“卖半空儿的”,买卖双方都是穷人,画家照样一丝不苟地画下来,不存半点歧视之心。这就是侯长春。
他日有人编写北京风俗史,必会将侯长春的《画说老北京》作为重要形象参证。
2016.6于北京安外
注:
①王仲华先生: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京国立艺专,师从人物画家刘凌沧、山水画家吴镜汀。是当时中国画学研究会成员,擅长仕女画、山水、花鸟、书法皆能,仕女画在老北京时代工笔界有一定影响。
②侯长春《我画水浒人物》。原载《中国画》1983年第2期。
③潘絜兹《〈水浒英雄赞〉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