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供:王麓平
作品注释:王麓平

《粘扇子的》
春天四月间,胡同就有粘扇子的了,专为用主换扇面、配扇骨、烫扇轴并且也卖成扇。粘扇子的手臂上挎一货箱很有特色,它是一只带提梁的黑漆木箱,里手有柜门和抽屉,内放工具材料,外手竖起一根二尺余长的木杆,冠以宝塔顶红丝穗,横担木下面系着四串铜铃,粘扇子的挎箱走动时串铃齐响,不用吆唤听见铃声就知道是粘扇子的来了。
《倒水的》
旧北京居民生活用水,是由倒水的自井窝子用车送至用户的。用户可以包月或买零担水,零担水用一小竹牌计数叫水牌子,用户从倒水的那里买水牌子,送几担水给几个牌子。倒水的推一独轮车,两边各有一只大木水柜,下面开一个泻水洞口,放完水以木橛塞紧,水车和水桶都是木质的,常年受水浸泡,遍生绿苔,特别是车轮、车轴也很滞涩,转动起来便发出吱吱的响声,远远就能听到。干这一行的都是鲁西一带的人,来京谋生都住在井窝子,共起锅伙,以此为家。
北京有歇后语“倒水的回头――过井(景)了”,过景了,意思是说事物过时了。
卖花的
春秋两季,京郊的花农挑担进城串巷叫卖。其中一年生草本的有蝴蝶花,石竹、艾康,凤仙花(俗名指甲草,可将花瓣捣烂染指甲)。宿根的有夜来香、江西腊。木本的有桂花、茉莉、干叶石榴等。上秋还有专卖菊花的。贩者吆唤为“栽花来栽花——栽某花某花来哟。”声音嘹亮,悠扬可听。菊花,老北京人读音如酒花。
《卖雪花酪的》
入夏以来就有卖雪花酪的,一支直径半尺许的铁桶,中间焊上一根通心轴,筒内装上冷水、糖和香料等,将铁桶放置在一个大木桶中,四周填上碎冰块和大盐,小桶上端绕以绳子,两手牵拉绳子,使小桶来回转动,一会儿小桶里的水既结成冰凌,盛在碗里就可以吃了。这种冷饮叫“雪花酪”。
吆唤为“冰儿镇的凉来雪(啦)花(的)酪,多加点糖来(你)尝尝口头”。街头卖大碗茶的多是一些老弱或妇女,挑一个绿釉四耳瓦壶,里面沏上价格最低的茶叶,外面包一个棉套用以保温,挑子另一头是一只荆条篮子,里面放有篮边粗碗或黑盔子碗。这种小买卖常停在街头卖力气的人集中的地方,篮子里还备有两三只小凳,以为喝茶人歇坐休息。
《卖酸梅汤的》
夏天街头设摊卖酸梅汤,将好乌梅用开水沏泡加上白糖、桂花,放在一只大瓷坛里,再把瓷坛放在冰桶中,贩者一手持两个小铜碗,直径三寸许,名叫冰盏,用手指颠拨使两只小铜盏互相击撞,发出清脆悦耳的铮铮声,摊旁竖立一把黄铜作的月牙戟以为标记。旧北京干果铺暑天也卖酸梅汤及玻璃粉,杏仁豆腐等冷饮,京中的信远斋最为有名。入夏以来便有卖凉粉儿的,或在街头设摊或推车串巷。大木盆里盛上凉水,将白荞面做成的扒糕坨儿、凉粉儿或拨鱼儿放在水中,几只瓷罐里面放着芝麻酱、酱油、醋、芥末、腌胡萝卜、蒜汁等佐料,卖时用小刀将扒糕切成小菱角块,凉粉打成条,浇上佐料,吃在口中非常清爽。吆唤为“扒糕哇,筋道酸辣呀”。
入夏以后,京城三海去冬所储的天然冰开始出窖卖冰,从冰窖口往外冒白烟儿,冷嗖嗖的。大块儿的送往商店、大户,零头儿就发售给小孩子下街叫卖,这些贫家小孩儿推一独轮小车,将冰放在笸箩里,上盖破麻袋片儿,串胡同吆唤“冰核儿多给来”,遇有买主便用一铁冰镩凿下一块,酷暑难当的时候,冰核儿真是祛暑生凉的最好冷饮。虽然是天然冰,但那水确实纯净没有污染。
《卖蝈蝈的》
七月间街头有卖蝈蝈的,用细柳条编的笼子,也有的用糜子杆插的笼子,有单个的,有几个连在一起的,交结得非常精巧,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说,“紫禁城角楼九梁十八柱的造型设计是受到卖蝈蝈的笼子给予的启发”。把蝈蛔买回家,挂在树间或檐下,天越热蝈蝈越叫得欢。
北京有钱和有闲的人更是别出心裁,楞把蝈蝈卵在数九寒天里孵出碧绿的蝈蝈来,养在牙镶金嵌的葫芦中,揣在怀里,当清脆的虫鸣使四座惊叹时,主人便很自得。
夏至节以后,北京的大商号、药铺或大寺院,都在门前放一大瓮或木桶,盛以煮好的绿豆汤或灯芯、竹叶沏成的中药水,旁边放一把马勺和几只碗,过往行人可以自取自饮,这种免费供应饮料,名为舍暑汤。有的还搭一席棚,张挂广结善缘或某某堂的布幔。三十年代后期这种事就不得见了。
夏天一到,胡同里就有拾掇雨伞、旱伞的了。早年雨伞两种:一种是竹条纸面的,一种是藤条油布的,拾掇雨伞的可以给坏伞补漏洞,换伞条、换油布,给油毛窝上油。
早年橡胶雨鞋还不大普遍的时候,雨天趟水蹅泥一种雨鞋,是用和冬天防寒穿的棉鞋一样的毛窝,里外用桐油刷过,并且在前后掌儿钉满大铁帽儿钉子以便防滑,这种雨鞋叫油毛窝。
卖茉莉花、玉兰棒儿的,挎一只细柳条篮子铺上蓝布,把茉莉花和玉兰棒儿用细铜丝串成把儿,放在篮里用湿布盖上串街叫卖,妇女们买来佩在旗袍领扣或大襟袍子的第二钮扣上,花色素雅,香气芬芳。吆唤为“买茉莉花来玉兰棒来唉”。旧北京各种小贩从来不进住户大门,唯卖花儿的和卖河鲜儿的例外。
六七月间京城内外的河湖水域所产的莲蓬、菱角、芡实陆续成熟,卖河鲜儿的小贩挎一撇沿儿提篮,里面盛着莲蓬把儿、生熟菱角、鸡头米、鲜核桃。老菱角(熟)皮硬,所以在卖时贩者都用夹剪破三个口儿,好剥着吃。这种买卖可以被唤进宅门,其他作买卖的则不行。
老鸡头正名芡实,生长在河塘,叶子圆形浮在水面,茎有剌,开浅紫色的花,秋后结实,鹅卵大小,因为外生软刺很像鸡头,所以俗称老鸡头。剥开外皮里面有数十粒硬壳种子,可以煮熟剥食里面的果仁。贩者担两具笸篓吆唤为“咦耶买来,老鸡头喂――才上河唉”。
杏仁茶是老北京早点食品之一,将细米面熬成较稀的粥浆,煮时加入杏仁,卖时盛在碗里再加白糖桂花,香甜适口。佐以烧饼油炸鬼,乃是极美之早点。贩者挑担串街,吆唤为“杏仁――茶哟”。
进入夏季,京中居民皆张挂竹帘,以通风纳凉,故有打竹帘子工匠身背竹架、竹劈儿、棉线等物串街揽活儿并现场制作。
侯长春(1929——2003) 满族(侯佳氏)
幼年从师赵梦朱先生学习没骨花卉,王仲华先生学习工笔人物。1946年参加中国画研究学会。
194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从师卫天霖先生学习西画。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一生致力于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的研究,中国传统题材的创作。擅长人物、兼修花鸟、山水及书法。
五十年代曾从事连环画、插图的创作曾获奖。七、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
并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代表作有组画《水浒人物》《旧京识往》《释迦圣迹图》和
《杏坛讲学》《子在川上曰》《卖炭翁》《师墓习射》等,并接受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奖励。
曾任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创会副会长;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北京地区代表;1979年被当选北京市第四届文联代表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