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志钧教授为当代中国画坛德艺双馨艺术家,其作品多以生命体悟之情呈现草原风貌,气象宽博,如穆清风。先生沉潜于文史修身与艺术探索,集踔绝学养与精湛艺事于一身。感先生之德,雅正之气与坦荡之风互存;观先生之画,崇朴尚意之趣兼具。先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馆授学,将艺术感悟与生命思考倾囊相授给莘莘学子,在致力于工笔人物画创作与教学研究之时,先生亦身兼院长之职,劳心于学院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为首师大美术学院的蒸蒸日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硕士、博士、访问学者、高研班学员等百余名学子慕名拜在先生门下,同学诸子秉持先生思想理念,勤勉治学,虚心习艺,其乐融融,其氛恰恰。
先生教学,以弘扬传统工笔画文化精神为核心。所设课程均从工笔画艺术发展规律出发,以“承继中国工笔画的优秀传统,建立工笔画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连接传统与现代,逐步确立中国工笔画的现代形态”为教学理念,将学理、写生、创作三者结合,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互相生发。其工笔实践教学之法,更仆难数,概而要之,次第有三:一为读书以明学理之根;二为写生以强造型之基;三为遵循学生个性之异。先生以精神、学识、技术等多层素养指引,将传统画学要理与艺术规律深入浅出授之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读书可脱去胸中尘浊,使丘壑内营,立成鄞鄂,是故先生首倡读书涵养之功。盖以画论言之,循名家之履迹,研传统之画理,亦可明古人笔墨之格法。若与物理相合,则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故先生视“写生”为教学之重。写生非囿于对象描摹,而系能察自然变幻之妙,思现代工笔之创变。学生于探微洞察中避程式、除匠气,识得观物之法与造像之要。先生谓:“工笔写生,首在造型,造型者,结构之道也。”分而述之,其一,专于传统以线造型、随类赋彩之特点,兼收西画造型之精,人体解剖之长,光色形影之丰,增其气韵惟妙之效。其二,工笔画固应兼收平面、装饰之“美”,然亦可并摄西画造型、光、色、透视等,使之合于现代审美需求。此二者所达工笔画之写实,非西画“视觉”之真实,实乃中国画“细节”之真实,此为中西写实造型之大不同。“细节”之意象写真,既可守传统之本,亦可扬工笔之长,“工而不工”,以达尽精微、致广大之气象。
师造化非仅师法自然,先生视写生为入学法门,最终以“得心源”为旨归,此赖乎生活蒙养之功。故其倡导学生感悟周身变化,遵循己身之性情,造化在心,切中主题,循序渐进,皆自有生机。工作室氛围融洽,学生浸染于此,故能立远志,淬品格,重性灵,寻画题,共同探讨创作路径。每有心得,便欣欣然向先生请教。先生事理通融,高屋建瓴,个中意理,一语中的。若画题难以深入,欲改易题材,先生常会告诫不可心猿意马,心浮气躁,当以初心孜孜求之,如是则画题立意之切实、思想观念之延续,自可待也。
画途筚路蓝缕,于先生引领之下,同学以生活体验与情感融入为创作源泉,攻克题材选择、图式创新、内容构思、语言表现之难点,将传统与新知相合,思索创作众题。诸如:如何将切实生活体验与学养积淀付诸题材内容?如何将西方视觉体验诉诸传统工笔画精神之美学?如何将真情熔铸彰显于写实之练达?如何将超现实之图像逻辑直抵审美心象?如何使工笔画文饰趣味不落窠臼?如何与时代读者产生共鸣与通感?凡此种种,皆是师门艺术创作冀以发轫之场域,亦贯穿于我等实践探究与画理思索之始末。
诸学子同栖先生宇下,艺海经年,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秉持先生教诲,幸得翰墨之积跬。蒙先生允恳与加持,常筹办系列画展,求正师友贤达,展览承载先生教学辛劳及诸君艺术实践之探索,既是以往之总结,亦可明我等艺航之方向。此间,师门成员屡次于全国各大画展斩获佳绩,足可窥先生金针之妙,嘉惠学林。二零一九年,王海滨《塔吉克祝福》、郭鸿《原颂》、朱彪《清凉世界》、何香凝《净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二零一四年,王海滨、董竟成合作之《筑梦人》、朱彪《西海固纪事》、张洁《我的鱼》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另有青年画家王水清、马红星、丁雷、刘利波、王玉晓等,皆于历届全国画展中入选或获奖。
此集为先生诸门生戮力心作。画中题材,既有平凡都市掠影、浓郁校园韶华,又有朴实民族气象及玄趣写意秘境,笔调多涉宏大旷远、朴厚率性、灵动洗练、清新蕴藉之风。诸学子于工笔画一途,以守正创新之志,承先生之理念,续丹青之余事,今付梓问世,求教方家,望不吝赐教,慰此拳拳。
谨奉师命,是以为序。诚惶!诚恐!
——何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