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全站搜索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上元节

 二维码 23
发表时间:2023-01-21 08:48
文章附图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上元节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3-02-05 08:03 发表于北京


图片

            侯长春题写书名《旧京识往》


《旧京风情》
自序

记得胡絜青老人曾经说过:“民俗是文化。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凡是民俗越发达越讲究的其文化必定越高越不可征服。”这话准确而概括地说出了民俗文化的宝贵价值。老人还呼吁:“应该多多的研究民俗,多写,应该热爱民俗,应该尽量多的保存那些优秀的古老的美的民俗。”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它的保存和流传更是应当重视的,因为民俗不同于正史,正史是修纂有专人,流传有保障,而民俗是由各个时期千千万万个“好事之人”汇集、整理而成的资料,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形式各异,但总的说来不外乎“文"与“像”两种。“文”就是文字叙述包括诗歌,“像”就是图画包括雕塑,这些资料在经过许许多多的劫难后才得以流传至今,所以越是久远的,传世也就越稀少。这一点我是很有感受的,比如想找一些宋元以后的资料,除正史之外,“文”的方面还可以有许多闲文札记,戏曲评话可供参考,“像”的方面也有许多绘画雕塑提供了直观的佐证,但要找一些先秦时代的资料,则只能从一些简约而艰涩的古汉语中和斑驳不清的画像砖石上去寻找了,所以有“文”无“像”,有“像”无“文” 和语焉不详的资料都给整理研究文史、民俗的人们带来困难造成遗憾。

科学昌明的今天有了各种现代化的音像手段,那真是方便极了!但这些物件在我们这里普遍使用,也不过才二三十年的事,远的不说,仅摄影一事在本世纪初就已出现在中国大地了,但流传至今的相片中大多是些正襟危坐的“喜容”、“玉照”,而江湖百业、闾里风情的平民生活是很少摄入镜头的。在此期间幸有一些民间画报如《点石斋画报》和当时民间画工的作品倒记录了大量的生活形象,多少弥补了这一段时间“像”的空白。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代宗师美术教育家陈师曾先生画了三十四帧北京风俗图并由姚茫父先生配以诗词,此后三十年代画家李桦先生、陈志农先生画的北京街头速写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四十年代金受申先生撰写的许多记录老北京风俗掌故的文章,可称得起是十分地道,后来陆续还有多位有识之士或文或图致力于北京民俗史料的研究。但是像北京这样的古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广博深邃,说实在话,一个人既使是毕生从事,手不停笔,笔不停挥的写画也难免有所不及。我想若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有志于此者各尽一份微薄之力则对北京的民俗整理研究工作也许会是不无小补的,于是我就萌发了画一套旧京民俗百业的念头。

退休之后得以坐下来静静回忆,细细拟稿,首先,图中所画:在时间上仅限于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从服饰上看是很明显的,虽然在当时偶尔还能看见留着短小辫子的老人,但那也很少了。其次在内容的选题范围上,考虑一是画目前尚且无“文”与无“像”的内容,如“敬惜字纸”“窗帘画儿”“打灯虎儿”“月饼会”等。这些不是具有特色的手艺或买卖,而是平民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它也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教化、物质生活的一个侧面。二是画有“文”而无“像”或有“像”而不详的内容,如“月亮码儿”“莲花儿灯”“卖判儿的”“卖佛龛的”“厂甸字画棚子”等,这些在文章中多有所述,但没有详实的图象,后来人便无法领略其盛况了。在表现形式上,是采用了一文一图相配合的形式,“文”因限于篇幅,力求简短,除概述画面之外,其他凡是。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历史掌故、胡同名称,儿谣俗语等等尽我所知都写进里面,如东西四牌楼卖估衣、南北城的取灯胡同,制售白炉子的两家铺店,传统相声《三棒鼓》中所说的卖炭的,以及《买佛龛》中的佛龛等等。以使这些北京民俗文化连成一个整体。“图”运用的是国画工笔重彩手法,主要是为了使画面刻画细致,交代清楚,力求给不识者和后来人留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尚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形象资料。

五年过去了,案上的画也积成厚厚一摞了,心中自然充满欣喜。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宏文巨著,只求能为北京民俗文化做一点拾遗补缺的事儿,也就聊慰此生了。最后还得提上一句,画是凭记忆画的,自然免不了谬误,还望读者指正,以期斧敲扶直,去伪存真,则幸甚矣。

侯长春
一九九六年溽暑






《旧京识往》之上元节


图片

《卖元宵的》


正月初六开市以后,街上就有卖元宵的摊儿了,它和粽子、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买卖。正月初八“顺星”(祭星宿),以及后面的三天灯节都是卖元宵的高峰。摊上陈放着各色打好的生元宵和元宵馅儿,打元宵的师傅双手擎着大笸箩的一端用力抖动,元宵不住地滚动翻腾,笸箩撞击在案子上咚咚作响,旁边煮元宵的锅热气腾腾,灯明火亮。再加上似说似唱的叫卖声汇成一片,真是热闹非常。



图片

《冰灯、麦子灯》


上元观灯,各种灯彩争奇斗巧。住家小孩儿手提“气死风”、羊灯、狮子灯、鱼灯到处游逛,屋里墙壁上挂满扇形、桃形、方胜等壁灯,上画花鸟鱼虫。堂屋悬着马尾(yǐ)儿灯,人物能活动,观之有趣。除此以外还有冰灯、麦子灯更为朴实别致。冰灯是以稻草扎架子做出各式人形,然后泼水结冰而成。麦子灯是用竹做骨架,扎成人形,铺上棉絮,撒上麦粒,浇上清水,十天便可长出碧绿的麦苗,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地安门外鼓楼前有一家干果铺,院内背阴处,每年都制冰灯,任人观看。童年时大人带着去看冰灯,看完冰灯还买回盛在绿釉瓦罐里又酸又甜的“榅桲”,于是看冰灯的兴致更高了。



图片

《火判儿》


上元节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热闹非常,晚间看灯、放焰火。地安门外鼓楼前这一带大店铺家家放“盒子”,有的还把大主顾请到二楼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儿北头儿路北有一座城隍庙,每年灯节有火判儿供人观看。所谓火判儿实际上就是一个砖砌的大炉灶,高约四五尺,外形像一个袒腹而坐的人,头上戴一顶双翅的纱帽,帽子是一个大砂锅,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块铁板。生着火以后,火焰从耳口鼻眼、肚脐和两乳冒出,围观的人很多,这也是灯节观灯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观。



图片

《打灯虎儿的》


打灯虎儿就是猜灯谜。灯谜是上元佳节文人的雅事,所拟的谜辞内容非常广泛,上自经传下及词曲,构思工巧,耐人寻味。至于里巷街头的灯虎所拟的谜辞多出自水浒、西游、三国演义和京戏剧目,偶尔有些四书上的章句或诗词名句,也都是众所周知的。我幼年住在较偏僻的北锣鼓巷,北口有一座小土地庙,春秋两季常设灯虎于山门外,墙上挂一个木架长方形白纸灯,主持的人将谜条逐一贴在灯上,任人猜解,猜中了的,博得一笑而已,偶有小奖也不过是“文章一品”或“君子之风”之赠,三十年代后期这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就渐渐没有了。

“文章一品”小楷笔名。“君子之风”小锭墨名,都是学童的文具。



图片



图片

侯长春(1929——2003) 满族(侯佳氏)

幼年从师赵梦朱先生学习没骨花卉,王仲华先生学习工笔人物。1946年参加中国画研究学会。194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从师卫天霖先生学习西画。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一生致力于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的研究,中国传统题材的创作。擅长人物、兼修花鸟、山水及书法。五十年代曾从事连环画、插图的创作曾获奖。七、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并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代表作有组画《水浒人物》《旧京识往》《释迦圣迹图》和《杏坛讲学》《子在川上曰》《卖炭翁》《师墓习射》等,并接受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奖励。
曾任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创会副会长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北京地区代表
1979年被当选北京市第四届文联代表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




图片
图片

侯长春艺术作品

【钩沉】侯长春的艺术世界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端午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盛夏篇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走街串巷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中元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校园生活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中秋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老北京的冬天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腊月篇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春节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本链接资料由王麓平提供,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画会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阅读原文
阅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