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2-08-23 10:12 发表于北京 1972年 生于西安。 1995年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 2002年 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日本画专业毕业,硕士学位。现在 任职于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日本画专业、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山水花鸟艺术委员会委员、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作品曾获研究生毕业创作获最高奖京都市长奖、第五届中国重彩岩彩画展获铜奖、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2007年和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等;入选日本创画展、春季创画展、京展、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世纪初艺术——海峡两岸绘画联展、全国第六、七、十一届工笔画展、08年釜山双年展、长风万里西部情——中国美术馆藏精品展、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首届壁画双年展、“长安精神”陕西优秀中青年国画作品提名展、敦煌意象——中日岩彩画展、亚洲艺术家交流展、“晤对材质”中国岩彩画邀请展、“携手日本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成立130周年纪念展、“创新与继承”东方岩彩画展、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先后赴乌克兰、突尼斯、卡塔尔、科威特、尼泊尔、印度、韩国、日本、泰国、加纳、阿根廷等国举办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东方岩彩绘画——翟健群》、《翟建群国画作品集》、《东方岩彩创作工房——翟健群》。
2022年8月在日本京都同时代画廊隆重登场

展览名称:每天的风景翟建群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2.08.30——09.04
展览地点:日本京都同时代画廊

《深草民居》
文/张渝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中,翟建群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就是特别强调微中见著的能力。微,意味着小、单纯以及可能存在的想象的贫乏。但是,翟建群见微知著。在非常明确的当代意识里,他传达了一个只有他自己才有的关于时间与存在的观照态度。
《每天的风景 · 深草》
基于此,他首先从自己家的老房子入手,这便是他的作品《家园》系列。唐代卢照邻说,“黄裳元吉,邦家以宁。”法国伏尔泰说,“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卢照邻从国家之大入手,伏尔泰从家园之小切入,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安身。与很多大词的伟岸相比,“安身”一词的内敛、收缩以及回到自身、不再奢求的姿态,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然而最切肤的日常,比如一座房子以及这座房子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直接关乎“身”的安与不安。
《每天的风景》
这方面,北京画家李津很出色。也是从日常生活入手,貌似日杂的鸡零狗碎中,艺术的趣味散发出了五常大米的香味。然而,翟建群关注的不是某一种或某一次五常大米的香味,也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物件或事件,而是恒久的时间与存在,是生命本身的存在与安稳。于是,他选择房子。谈到房子,很容易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苦得像拆迁户。不忍心多说。为此,我选择白居易。
《深草疏水河畔》
白居易,字乐天。从名字来看,诗人之中,或许没有比白居易更“乐天”的了。然而,没有房子时的白居易什么状态?在《卜居》中,白居易写到:“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却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按说,以白居易“乐天”之达观,有没有一座房子并非大事。但是,读了此诗,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紧跟着“安身”这个词后面的那个词的分量:立命。
《每天的风景》
在翟建群的作品里,房子以及万物动植的恬静、祥和,是事物的表面,也是事物的本质。在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事物的表面那一刻起,翟建群特别着力的是通过自己的“看”,来展示他作为画家的深意——理想、技术以及审美的天赋。画家笔下的房子都不宏大,但很漂亮,也不艳俗。它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故乡,故地,故居,故土。
《每天的风景》
故,是时间概念,也是历史概念。对于“故”的观照态度是一个艺术家是否具备当代意识的时代标尺。借助一座又一座的房子,翟建群将自己对于日常事务的关注落实到波澜不惊的叙事语言中。这是怎样的叙事语言?它的当代意义在哪里?
《深草民居》
翟建群的作品里,不再有传统的“内容决定形式论”。他的作品不是没有想象,他本人也不是欠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而是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力。诗人兼批评家臧棣说,“新诗的百年实践中,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诗人不愿意信任事物的表面。不仅仅是诗人这样,读者也是如此。甚至诗的读者比诗人还要急切地丢弃事物的表面,直奔事物背后的某种真相。这种诗歌心态对诗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它产生的恶果之一,就是我们既没有抓住现实的表面,也没有把握到事物的真意。”这段话很精彩。某种程度上说,它非常适合描述当代画坛,尤其是那些把写生当成拍电影的画家们。

《每天的风景》
回到并相信事物的表面,使得翟建群的艺术有了自己的视角。我们知道,对于表面事物的相信,曾经让宋代花鸟抵达高峰。当这种高峰成为一种意识潜隐在艺术家的艺术经验里,艺术的自信也就来了。在当代艺术的创作视域内,对日常事务的书写很容易陷入鸡毛蒜皮的零碎,并因此被人嫌弃。此时,能否在日常的零碎中诗意地深化、整合,便显得意义重大。孟郊最著名的“慈母手中线”有多少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一点都没有。但是“临行密密缝”的日常动作,托举了“意恐迟迟归”的深情。诗因此有了人性挚爱的温暖。当代文论孜孜以求的“深度叙事”也随之发生了。
《每天的风景》
翟建群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他的作品从《家园》系列开始到“每日风景系列”再到“异域写生系列”,一以贯之的是绘画和日常经验的关联,是在故乡母题之外的“艺术就是生活”的又一母题。因为这些母题,翟建群作品的主体色调是暖色系。他的高妙在于拿捏握温暖与甜腻的分寸。
《每天的风景》
他的作品很适合刘熙载的名言:虽小却好,就像孟郊笔下慈母手中的针线。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那件作品《美好家园蓝城印象之二》也是一件并非尺寸很大的作品。这一点,当然可以作为对其创作专业认可的标准。不过,瞩目翟建群的未来,我还是想把刘熙载说过的另外一句话告诉建群:虽好却小。如何处理大与小的关系?也许就在那座装满各种可能的房子里。翟建群在突尼斯哈马迈特写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