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 生于北京
1998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获学士学位
200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获硕士学位 导师胡伟先生
2009年 至今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付秘书长
北京塞隆水泥库艺术空间副馆长
主要展览
1999年 第一届“多向选择”中国画联展 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0年 第二届“多向选择”中国画联展 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6年 “笔墨纸砚——全国青年国画家提名展” 获学术奖 浙江杭州
2007年 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7年 中韩现代绘画展 韩国大田
2008年 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8年 “首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大展” 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8年 “2008年当代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获优秀奖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8年 “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 北京世纪坛美术馆
2008年 “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9年 “以心接物”展 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9年 陈晓峰 邱虹联展 广州木马艺术中心
2009年 “2009年当代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获优秀奖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0年 《青年艺术家十三人联展》 广州一三一二艺术空间
2010年 《“花田半亩”艺术邀请展》 北京 798艺术区
2010年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邀请展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2011年 “全国第四届青年美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1年 爱慕•时尚丽人—首届当代中国人物画邀请展
获时尚绘画优秀奖 北京保利美术馆
2012年 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大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2013年 第五届亚洲艺术博览会 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鹿王本生——6》 直径60cm 纸本设色
《鹿王本生——7》 直径60cm 纸本设色
综合材料15
工笔画当代叙事的可能性
——陈晓峰
当谈到中国艺术现状的时候,对于中国画的当代创新是老生常谈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的生存面对的是国内一浪又一浪的新艺术潮流的冲击,几代艺术家以“水墨”的名义做了不同方式的尝试,回望过去工笔画似乎被当代画坛遗忘了,在当代艺术此起彼伏的风口浪尖上从未闪现过他的身影。
时间总是默默在的梳理历史,当与西方艺术几番正面碰撞与对话后,我们渐渐远离潮流的喧闹与浮躁,可以用冷静的目光审视中国艺术的发展。此时,新时期工笔画的本土当代性逐渐显露明晰,他的存在为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里使用“当代叙事”为标题,是为表明工笔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存在的特殊性。工笔画在当代文化的洗礼中,没有扮演先锋的角色而进入当代艺术的博弈中,他以静观的方式在保持本土化的同时做着有效的改良与更新,他的存在是一种动态平衡,在娓娓道来的表述下看似保守却从未停止从新艺术中获得营养。当代工笔画在不温不火的蜕变中已不再是传统中国画的面貌,他改良了传统工笔画的题材和创作模式以温婉的态度包容当代文化,用中国方式讲述当代,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我们在当代工笔画中能更多地体验到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这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对当下中国生存体验的表达。
风华绝代8(三联画) 纸本 44cm×32cm 2012
风华绝代8(三联画) 纸本 44cm×32cm 2012-2
风华绝代8(三联画) 纸本 44cm×32cm 2012-3
青春意象
——胡伟
陈晓峰近年来在艺术创作上展开了独具新意的探索。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在审美取向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追求,作品题材以表现青春、当代年轻人与运动中的人为主题。人物造型优美,艺术形象鲜明,昭示了青春的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在中国画当代表现这个主题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宣纸和水墨所提供的可能性做出了诸多探索,颇有心得。这些研究成果生成耐人寻味的“意”与“象”,在空寂与游离的氛围中抒发对于青春的生命体验。
胡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鹿王本生——1603》 工笔重彩 直径60cm 2016年
《鹿王本生——1606》 工笔重彩 直径60cm 2016年
从传统中生发的当代表现
——读陈晓峰作品 莫艾
如何有效借鉴、转化中国画的传统意境、语言,是九十年代以来国画界特别致力的课题。在晓峰的作品中,我看到他试图在这两方面对传统资源进行转化的努力。《鹿王本生》系列作品无疑受到魏晋、唐代敦煌艺术传统和山水画的启发。画者又试图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精神内容,展开新的语言探索。《鹿王本生》系列体现出对语言品质的追求。这样的追求从晓峰大学时代开始,多年来始终没有被轻易放弃。研究生阶段对中国画材料语言的系统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对中国传统壁画、特别敦煌壁画的研究经验,对晓峰近年来的语言探索起到重要作用。难得的是,材料语言方面的丰富经验没有导致对表现和技法的炫耀,而是被节制、限定在有益于获得语言质量与作品表现力的范围。在巧妙运用多种技法的同时,画家严格控制作画的程序和肌理效果,努力追求洗练而丰富的画面品质。可以看到,画家不断试图把技法拉到“语言”层面,而非物质化地突出所谓“肌理性”。他所追求的理想是:肌理不是作为肌理出现,而是作为传达作品意境的手段/媒介,“自然”转化为贴近中国画语言感觉的舒服状态。画面显示,作画过程和肌理的运用处于画家高度的控制状态下,努力追求一种内在的节制品质。
《鹿王本生》系列的用色也令人印象深刻。墨色和其他色彩间的配合关系处理得既谨慎又大胆。画家也尝试调动更多新鲜的色彩要素营造意境。大色调间的对比关系运用得非常好,在处理上显示出明确的意识:往往鲜艳的暖色隐含着青黛色,配以深厚的底色,构筑出新颖的色彩关系与审美感受。整体而言,画家试图在糅合运用诸多传统绘画语言、技法因素的同时,追求表达一种明澈纯净、凄美宁静的色调面貌,并着意通过色彩本身塑造一种精神上的动态性与隐在的危险感。这般不同凡响的意境与精神感觉来源于艺术“转化”与创造的艰苦努力。
当代彩墨画该如何突破包含着现实感、精神趣味到语言层面的种种困境,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如何有效借鉴、转化传统资源,以更有力地表达当代经验?《鹿王本生》系列显示出的画家在现实经验和语言层面的意识自觉、努力方向与已经获得的进展,特别值得被肯定与鼓励。这或许能对当代国画探索提供有益的经验。晓峰的探索虽刚刚开始,但已经呈现更高的标准和更为深远的承担意识,相信这会引导他走向更为坚实的探索道路。
风华绝代11 纸本 32cm×66cm 2012
风华绝代12 纸本 32cm×66cm 20123
风华绝代14 纸本 32cm×66cm 2012
雅昌艺术家官网:陈晓峰
http://chenxiaofeng.artron.net/
|